基隆院區     台北院區     林口院區

基隆院區
沿革
基隆長庚醫院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四月五日,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直是基隆市和附近北縣瑞芳、金山、萬里、貢寮、平溪六鄉鎮最重要的醫院,也一直是衛生署醫院評鑑名列前茅的大型教學醫院。基於它對於上述地區的醫療貢獻,自七十五年五月開始,衛生署委託基隆長庚醫院負責基隆醫療網的運作,領導基隆地區的醫療服務至今。自八十九年開始興建情人湖第二院區,總病床數將達一千三百四十七床之規模,並且積極朝向醫學中心的目標努力。
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人民生活水準的提昇,病患對於醫療品質的需求慇切,使得急診醫療益顯重要。過去各醫院急診室由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師輪班駐診的模式已不足應付此一變遷。有鑑於此,在王董事長指示下,於民國81年2月於林口醫學中心首先成立急診醫學科,並訂定完善的訓練計劃,吸引不少有志於急診工作的住院醫師及專科護理師加入陣容,期以通才的訓練,培養急診專科醫師。基隆院區在歷任急診主任的帶領之下,不斷的提升醫療品質,而由基隆、台北、林口所組成的北院區急診聯合運作模式,讓人力資源獲得充分的支援及運用,也在基隆地區樹立了良好的信譽及口碑。92年更在長庚五個院區急診聯合成立急診部,由林口總院陳日昌醫師擔任部主任,加強推動教學與研究工作,從此南、北院區資訊交流更加頻繁,人員支援也更有效率,而基隆院區在獲得充分的支援之下,臨床服務、教育、研究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94年詹逸凌主任前往英國進修,基隆長庚醫院急診由陳建光醫師接任主任,而急診加護病房由鍾亢醫師接任主任,繼續帶領基隆長庚醫院的急診團隊在台灣的東北角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特色
目前基隆長庚醫院的內、外、兒科急診都是由急診專科醫師提供24小時輪駐急診,為病患提供更專業的服務。為改善急診作業流程及確保醫療品質,除了不斷改建硬體外,同時推行急診電腦網路系統,內容涵蓋病患基本資料、疾病診斷、病患動態、照會時效管制、病歷、報告表及X光片管理等管理系統,縮短作業流程及時間;建立了強大的急診資料庫,隨時可供急診醫療品質監測及教學訓練、學術研究使用;發表急診醫囑電腦化系統,為急診工作醫師提供便利、快捷的工具,亦大幅改善急診藥品及物料之管理功能。
未來期望
急診的工作是緊張而繁忙的,一般人認為急診是工作多於學術;專職的急診專科醫師是需要耐心和體力來應付層出不窮的挑戰。為改善此點,本科除積極吸收有志於急診醫療的醫師和專科護理師,以儲備和改善人力的不足,並加強科內教學活動及研究計劃。每月固定有全院性急診病例討論會,外科與急診聯合病例討論會,另外每週有急診討論會﹝Journal reading、Mortality & Morbidity conference、72 hours unscheduled return、Pediatric case conference﹞,藉此提供科內各級醫師良好的學習環境。目前本科積極參與到院前緊急救護,定期舉行核災、化災、及大量傷病患演習,並且多次配合基隆市衛生局、消防局救護計劃。為了加強醫學教育及臨床醫學研究,近年來鼓勵人員出國進修﹝目前有兩位分別在英國倫敦大學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在基礎醫學、臨床應用、及急診管理上都有重要的發現,有多篇的論文及研究發表,前景值得期待。
目前基隆長庚醫院的目標與特色有:
1. 成人內、外科急重症醫療、兒童急重症醫療。
2. 毒化災暨核災的二級責任醫院。
3. 畢業後一般醫學急診選修教學醫院。
希望這個急診醫療體系不僅能為北台灣國民做最佳的醫療照護,也可以提供一個全方位的緊急醫療教育環境。

 

 

 

台北院區
沿革
台北急診,於長庚草創之初,即由內外科及各科醫師輪流值班診治急診病人,守護著民眾的生命。之後在醫護同仁的努力之下,急診病患之來診人數日益增加,因應急診業務上之需要,乃於民國88年1月正式正名為「急診醫學科」。而台北急診亦於90年1月重新投入急診醫學科的大家庭懷抱中。
回歸急診醫學科後,首任主任由邱德發醫師擔任。邱主任上任後即重新規劃就診流程動線,開始推動急診醫療不分科診療,而台北急診的醫療服務也進入新的里程碑。台北院區此時已有近二十五年歷史,設備、空間與其他同樣身處都會區醫院相比已相形見絀。於是,於92年3月進行改建工程,期待以全新的面貌繼續服務大眾。而就在改建期間,又適逢令國人震驚且難以忘懷的SARS事件,但在邱主任之帶領下,全體同仁同心協力一起度過最艱苦的時刻,在克難的環境下順利的通過考驗。
特色
改建後的台北急診令人耳目一新,而空間動線規劃也更趨完善,現台北有一獨立且配備全新的急救區、重症處理及輕傷區,而在兒童急診部分也規劃了獨立的診療及觀察室,將兒童區及成人區作明顯區隔,而能提供更好的照顧品質,此外另設有協談室、婦科診察區、眼科檢查區、X光檢查區、縫合/石膏間等,而有鑒於SARS肆虐時感染管制及隔離動線之重要性,於是在院方支持下及第二任黃集仁主任的領導下,又斥資百萬,完成了台北市第一間急診內化負壓隔離區,有完整的人員動線及流程,在醫策會醫院評鑑時,獲得各位評鑑委員的大獲好評。
因應台北院區住院科別的限制,台北急診的醫護團隊,須在短時間內快速、正確的對病患的病情做出一判斷及治療方針,決定病患動態。也因此我們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轉診作業。明定轉診的標準作業流程、成立轉診小組,進行人員訓練。使得病患能接受到持續性及完整性的醫療照護。
台北急診身處於台北市的精華區,所服務的病患與其他院區比較,會有較高的自主權,對疾病及治療流程也會有較多的認知及需求。因此,也促使台北急診的醫護人員,除了具備良好的急重症專業知識外,也備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及合宜應對技巧、親切的服務態度。另外,台北急診融洽、團結的工作氛圍也每一位前來輪值急診夥伴們,有著極深的印象。故台北急診雖然是五院區中院區範圍最小的,但應有盡有,可謂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未來期望
在完善的環境、堅強的急診醫謢人員陣容;迅速有效的會診及流暢的住院流程及各科完備的支援,台北急診業務量平均每月達5500人次。而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餘,我們也積極參與所屬社區健康照護及台北市緊急救護之運作,配合大量傷患演習,派遣人員協助大型活動之救護工作,並配合衛生局成立院內DMAT小組及加入緊急醫療網之運作,以其為大台北居民進一已之力。

 

 

 

林口院區

沿革
林口醫學中心急診室創設於民國67年7月,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人民生活水準的提昇,國人腦血管病變、心臟血管疾病、意外傷害分佔十大死因,病患對於醫療品質的需求,使得急診醫療益顯重要。過去各醫院急診室由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師輪班駐診的模式已不足應付此一變遷。有鑑於此,在王董事長質疑「門診病患均由主治醫師診治,為何病情較急或嚴重的病患,反而由資淺的醫師處理?」之下,本院急診醫師及作業自民國78年起有重大變革。自民國78年起,由內外科主治醫師24小時輪駐急診,診視病患和指導住院醫師,提高醫療品質,同時於同年8月聘請加拿大急診專家卜樂得(Michael J Bullard)醫師為顧問,藉其豐富的學識及經驗,建立完善的急診制度,訓練急診專科醫師,在張昭雄院長的肯定與大力支持下,鼓勵主治醫師擔任急診專職醫師。79年4月廖訓禎醫師首位由血液科轉任急診專職主治醫師,並籌劃急診內科專職醫師制度和發展。由於急診醫療的多元及複雜性,與日俱增的病患人數。急診醫師面臨疾病的挑戰,為充實各轉任主治醫師的急診相關學識技巧,從80年8月起,所有專職主治醫師均接受外科、麻醉科等各科有關急診之訓練。為儲備急診醫師及提昇醫療品質,招收有志急診醫學之住院醫師,並訂定完善的訓練計劃,包括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麻醉科、眼科、耳鼻喉科、毒物科等訓練課程及急診專科、加護單位急重症的醫療照顧,期以通才的訓練,成為急診專科醫師。
專職於急診的人員逐漸增多,行政、人事、訓練和教育的工作均需統籌規劃,於民國80年11月提出設立急診醫學科的構想,並於81年2月經醫務決策委員會通過正式成立,由廖訓禎醫師擔任科主任。在廖訓禎醫師苦心經營及顧問卜樂得醫師多方努力下,雖然急診工作的忙碌和壓力,仍吸引不少有志於急診工作的住院醫師及專科護理師加入陣容。82年7月,有主治醫師13名、住院醫師9名及專科護理師12名。除駐診林口內科急診外,於82年7月在基隆急診室施行急診醫療 -「不分科診療制度」,即不再分內外科急診,一律由急診專科醫師負責診治。在基隆院區各科的配合支持下,成功的推行此「不分科診療」制度,為本院急診開創新的里程碑,爾後對各醫療院所之急診制度亦有深遠的影響。

民國83年1月,在張昭雄院長的推動下,家庭醫學科與急診醫學科合併為一般醫學系。由廖訓禎醫師擔任系主任,其下分    林口急診醫學科、基隆急診醫學科、林口家庭醫學科、基隆家庭醫學科,分別由廖浩欽醫師、陳日昌醫師、林忠順醫師、駱聰誠醫師擔任科主任,共同推動各項業務。

急診工作繁忙是眾所皆知,一般人認為急診是工作多於學術,專職的急診專科醫師需要耐心和體力來應付層出不窮的  挑戰。為改善此點,除積極吸收有志於急診醫療的醫師和專科護理師,以儲備和改善人力的不足,並加強科內教學活動及研究計劃。每週二固定舉行科內各級醫師、專科護理師教學活動,每天由主治醫師帶領實習醫師臨床教學,並安排各級醫師個別臨床教學。科內醫師每年會在醫學會中提出多篇論文及發表多篇研究計劃之成果。

自民國83年7月依據基隆急診實施「不分科診療」制度之經驗,在林口急診推行「不分科診療」制度,將急診室區分為治療區、重傷病區、觀察區,並與急症及外傷外科密切合作,為病患提供更完善之服務。為改善急診作業流程及確保醫療品質,除硬體改建外,同時推行急診電腦網路系統內容涵蓋病患基本資料、疾病診斷、病患動態、照會時效管制、病歷、報告表單及X光片管理等管理系統,縮短作業流程及時間,更建立了強大的急診資料庫,隨時可供急診醫療品質監測及教學訓練、學術研究使用。同時發展急診醫囑電腦化系統,建立各科診斷別之標準醫囑,為急診工作醫師提供便利、快捷的工具,亦大幅改善急診藥品及物料之管理功能。

87年7月由廖浩欽醫師接任一般醫學系主任,陳日昌醫師接任林口急診醫學科主任,因林口急診數成長至每月約15000人次,原空間已老舊且不敷使用,在陳昱瑞院長的支持及推動下進行改建計劃。首先於88年完成全新之兒童急診,以生動之圖案改變以往對急診單調硬性之規化。
89年7月林口急診完成治療區改建。新建急診治療區包括兒童醫院急診區及成人急診,成人急診共分三區:
第一區:處理非外傷一、二級病患;
第二區:處理非外傷三、四級病患並設有婦產科、耳鼻喉科及眼科檢查室; 
第三區:以外傷病患為主。
第一、三區各設有全新配備之急救室,並設有麻醉機可做緊急手術。另外,並有社服室、保護室、急診藥局、X光檢查室等為病患服務。由於林口急診每日平均350至400人次的病患量必須有高效率的電腦作業,亦在此次改建時一併完成。例如:電腦系統的更新,可即時顯示病患所在位置與處置情況,並提供家屬查詢,同時實施醫囑電腦化,連線急診藥局以節省病患領藥時間。檢傷與掛號位置並放,當病患接受檢傷的同時,也有專人協助完成掛號手續,並以電腦分配床位讓檢傷護士在繁忙中能迅速安頓病患。
除醫院急診業務外亦積極參與到院前緊急救護與桃園縣衛生局、消防隊(局)共同擬定救護計劃並定期舉行大量傷患演習。於九二一地震當天,分別與院方及桃園縣消防局至災區進行救護。有了震災之經驗再加上桃園地區有中正機場、以及眾多工廠,發生大量傷患事故或災難的可能性相對提高,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為桃園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在考量成立地區級災難醫療救護隊的重要性,及時間上的緊迫性後,由本科為主力率先成立全國第一支、由單一醫院支持成立的災難醫療救護隊,並於林口急診設立緊急應變中心。此災難醫療救護隊一支全年無休、快速反應的應變隊伍,除了可提供現場的醫療救護,也可協助建立統一的現場指揮及通訊系統,以利充分運用縣內醫療資源,在第一時機搶救傷病患。
民國89年在行政院衛生署之補助下進行毒藥物化災急救責任醫院建置,完成具獨立出入口之標準化災去污室並購置移動式沖淋去污設備以備大量化災傷患之急救。民國90 年完成核災三級急救責任醫院建置工作。
民國92年8月成立長庚體系急診醫學部。由陳日昌醫師擔任部主任,林口急診醫學科由邱德發醫師擔任科主任,共同推動長庚醫療體系各院區間急診教育訓練及醫療品質之相互教學與研討。
 

現況
林口急診提供24小時外傷、非外傷、兒科第一線主治醫師駐診。目前由專任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40人,急診醫學科住院醫師38人,急症外傷科主治醫師12人,共有48人具有衛生署急診專科醫師資格。
(一) 設有急診診療床53床、觀察床180床,每月急診病患人數約 15000人。
(二) 護理人數139人,專科護理師24人,助理員19人,急診庶務員3人。
(三) 急診加護病房14床,護理人數33人,助理員2人。
(四) 科內另有行政人員4人,研究助理11人。

近年來所做之努力
(一) 提升醫療品質
1. 專職急診專科醫師第一線診療。
2. 外傷藍色(Trauma Blue )制度對多重外傷病患即時實施救治。
3. 成立急症外傷科提供整體外傷醫療。
4. X光專科醫師駐診,即時判讀報告。
5. 每日由資深主治醫師巡查,診治留觀病患。
6. 電子化醫囑,提高效率、減少失誤率,即時醫品監控。

(二)提升病患服務
1. 人性化空間設計-整體改建計劃完成。
2. 實施以病患為導向之就醫流程-實施檢傷掛號號,診療中病患免領藥,住院病患免批價作業。
3. 專職急診轉介服務人員。
4. 專職急診社服人員協助病患。


(三)教學活動
1. 每週二舉行全科學術會議。
2. 每週三舉行急診陷阱討論會。
3.  定期臨床教學班,針對住院醫師,安排專門主治醫師於急診教學,以補現場工作繁忙之不足。
4.  編寫各項訓練教材如專科護理師訓練教材、見實習醫師專題教學、一般醫學系作業規範、高級心臟救命術復習手冊、基本心臟救命術復習手冊等,做為各項教學之參考資料。
5.  負責院內ACLS、APLS+PALS、ETTC教學,97年度共舉辦25次院內ACLS、APLS+PALS、ETTC學員課程。
6. 與急診醫學會共同舉辦學術討論會與訓練課程,例如『台灣緊急醫療救護體系之現在及未來』研討會、EMS Medical director training course、急診影像、急診感染症、戰勝敗血症、急診超音波、ACLS update course、耳鼻喉與眼科急症…等研討會、APLS學員及指導員訓練課程、ETTC指導員訓練課程、急性腦中風訓練及NIHSS認證課程、AHLS學員及指導員訓練課程。

展望
由於急診醫師之工作性質必須24小時值班,且必要之檢查與治療都必須在第一時間完成,而且急救工作並不限於到院後,到院前之緊急救護亦是急診醫學之一環。近年來EM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己為本科住院醫師必修之課程且必須跟隨消防局救護車出勤救護,除了給予現場指導外,也可親身體會到院前救護與院內救護之不同,本科亦積極參與桃園地區緊急醫療救護 系統之規劃及運作,與衛生局及消防局合作籌設災難醫療救護隊(DMAT, 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t Team)以提升到院前救護品質。今後將更進一步與衛生署和消防署共同推動緊急醫療指導員制度。
教學方面除了科內教育委員會所推動之教學活動外,亦與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急診醫學科建教合作。除由其派任主治醫師至本院教學外,亦計劃選派優秀之住院醫師至該院學習,以擴展視野。為了讓見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的學習歷程有完整的紀錄,本科於全國首推“e-Passport”,以利學習成效之監控與評估。研究方面在本科研究委員會支持下以重症醫學、到院前救護、毒藥物中毒急性治療、高壓氧治療、兒科急症、環境急症之發展為研究目標。臨床服務部分將進行病歷電子化及建立常見主訴與診斷的臨床路徑及處置準則,以提升並齊一醫療品質。